中文名:台灣蜥蜴介紹:雪山草蜥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編碼:0b00000181dac27a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動物學習資源
著作者:
作者:黃文山
主題與關鍵字:
主題:動物
描述:
簡介:  雪山草蜥是臺灣特有種,於1981年由東海大學林俊義教授和文化大學鄭先佑教授在中部小雪山發現和命名,模式標本存於東海大學生物系內。雪山草蜥為臺灣產蜥蜴科中最大型的,長而粗壯;牠主要分佈在海拔1,800公尺至3,500公尺如小雪山、南湖大山、大禹嶺、合歡山和奇萊山等山區。雪山草蜥成熟個體介於60-66公釐之間。  食:    3月冰雪溶化,覆蓋在雪堆下的箭竹由褐轉綠,高山開花植物競相怒放,吸引蟲蝶傳粉;階梯上小紅菊間更見蟲蝶飛舞。陽光普照,大地溫度驟升,雪山草蜥從冬眠甦醒,越過階梯,直入花叢,無非想大快朶頤一番,填飽已餓了數月的肚子。高山住家屋前種植高山蔬菜和栽植鮮花的地方常見到雪山草蜥出沒,玉山箭竹區邊緣亦見雪山草蜥覓食、取暖。其所攝取的食物化成能量,可供成長、活動、生殖使用,多餘的能量形成體內背部兩側的兩塊黃色脂肪體;尤其是冬眠前的11月,雌蜥大量攝食,脂肪體重量達到最高峰,而在產蛋的7月降到最低點。雌蜥的肝臟重量亦在11月達到高峰,但不若脂肪體明顯。然而雄性的脂肪體和肝臟卻無一定的規則性。  衣:    雪山草蜥身體背面為橄褐色,體側有一條黑褐色縱帶;若由外表體色較難分辨雌、雄兩性的性別;由於住在海拔1,800公尺以上的高山地區,夜晚溫度較低,白天需要較長的日照,待大地溫暖後才會出現,雖然如此,牠卻比其他蜥蜴。(如牠的鄰居麗紋石龍子)晚一個月冬眠,11月時尚可見到牠出沒於草叢中。12月以後溫度已降得很低,此時很難發現牠,一直到隔年春天才現蹤跡。  住:    雪山草蜥住在箭竹草原的石洞或土洞內,人工乾燥塑膠管或水泥細縫也是絕佳的居住環境,因此處受熱後溫度上升快,有利活動。野地裡常見到雪山草蜥往細縫外探頭,看看外面是否安全,若感覺不妥,牠會一動也不動地停在洞口等待。筆者曾與之對峙一小時而不可得,惱羞成怒之餘,以樹枝搓之,將牠趕至外頭。雪山草蜥似乎不像攀蜥有明顯的領域行為,且其活動範圍較大,四處覓食。草蜥最常出現於箭竹林邊緣的枯草堆上,只要人一靠近就會發出躲避的唏嗦聲,此處經太陽一曬,溫度上升極快,因此也是草蜥喜愛之地。  行:    雪山草蜥體型不像石龍子強壯,且在草原上活動,因此其奔跑速度不快,但對異物入侵相當敏感。雖然如此,對同類的出現並不排斥,數隻草蜥同時出現的景象相當頻繁;草蜥遇到危險時,會自割尾巴,引開掠食者注意,藉以逃生。事實上,草蜥的尾巴也是貯存能量的重要地方,除非萬不得已,牠不會輕易自割的。  育:    1993年7月2日,筆者於實驗室發現從野地捕獲的雌蜥產下4個蛋,而7月份的雌蜥體內都有懷蛋,蛋數由2-4個不等。每個蛋平均重量約為0.33克,蛋長、寬平均為13和6公釐;8-11月並未見到懷蛋雌蜥。據文獻記載,其產卵期為5-7月之間,一年可生二次蛋。懷孕母體吻肛長介於54-69公釐之間,由於僅有6筆數據,不足以分析母體吻肛長和產卵數之關係.但從現有資料觀察,它們似乎沒有相關性;即較大型母體並不一定能產下更多的蛋。    由現有資料分析無法判斷雪山草蜥整年的生殖週期,不過,12-2月是其冬眠期。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http://www.nmns.edu.tw/)
來源:
數位化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爬蟲類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名:台灣蜥蜴介紹:台灣蜓蜥
中文名:台灣蜥蜴介紹:白斑石龍子
中文名:台灣蜥蜴介紹:短肢攀蜥
中文名:台灣蜥蜴介紹:脆蛇蜥
中文名:台灣蜥蜴介紹:印度蜓蜥
中文名:台灣蜥蜴介紹:蝎虎